2018/4/24

【學習】看電影學談判:最成功的失敗──寒戰



   看電影學談判的系列課程,從「間諜橋」、「怒海劫」、「攻敵必救」到「寒戰」,努力做課前作業(看電影)時,有鑑於上過兩次電影班,也參加過思維和進階班,不禁自我感覺良好,覺得某段落會提、應該會怎麼提,以及某些片段細節肯定很重要,結果呢?只能說我沒走錯棚,每次上完課都覺得臉好腫。



觀察、觀察、觀察

「看電影學談判」心得來到第三篇,第一個反省仍然是觀察、觀察、觀察。

看著李文彬與劉傑輝經典場景/文戲對決前,李文彬拿著文件霸氣拍桌,只想著:聰明人就該隨時準備輔助道具,萬一空手得自己拍桌,豈不是像在演空手碎磚、不扎馬步能拍出氣勢嗎?萬一沒走到空桌、砸到不該砸,害其他小職員掃到颱風尾,圍觀群眾好感度減一萬分...以上全想多了~

重點也不是這場文戲多精彩,而是如何讓這場戲不發生,以更有利的方式達到目的。拍桌、互嗆、爭鋒相對很精彩,電影需要衝突增加戲劇張力,但現實生活沒必要,除非一切都是設好的,有意識地進行,否則不要輕易地衝突或拉高對方的戒備與防衛心。

在這場戲之前的鋪墊,傻傻以為劉傑輝企圖拉攏鄺智立,是編劇為了展示鄺智立前後之差,以及劉傑輝多麼會說話和火眼金睛。忽略了劉傑輝看似壓倒勝,實際是鄺智立如何刻意展示「讓對方知道的一切」,從大範圍的肢體動作到所有小細節,眼神飄移或吞口水,狀似無意卻有意,看似被掌握、實則掌握之中。

  看電影最大的優勢就是所有該注意的小細節,導演會很貼心地放大放大再放大,當鏡頭對準時,就該知道沒有什麼剛好或不重要的畫面,但仍然忽略了許多應知而不知的細節,連簡單的觀察都做不好,如果走出去談判能談贏,只會是瞎貓碰到死耗子。



永遠不要用結果去證明過程

有一兩個談贏的案例,不等於自己會談判,也不等於在這一兩個案例中,自己是因為會談判而贏,永遠都在十里坡練劍,只有電玩中才能成為劍神,當有指標性CASE和談判成果斐然的談判大師對於每一場談判都慎之又慎,在談判前中後都全力以赴,竭盡全力才能達到一直贏、而且從未被打敗。

  不肯投入這樣的精力,只憑著一兩招,或許能贏個幾次,當然也能拿著這幾次「談贏」反覆說嘴,但實際上有幾斤幾兩,可以騙過自己,但騙不過別人。

是的,騙不過別人,差別在別人願不願意戳破而已。


迴避衝突、面對衝突、操縱衝突

公司組織,必然會發生部門衝突,想當年、傻傻以為做人何必這麼艱難,為何不和平相處,同在一艘船上、就該攜手前進,而非互坑互害呀...

完全忽略了有一種是本質衝突,必然發生。而且發生才是好事,不發生往往死更快,該衝突卻毫無衝突,如同身處地震帶、毫無正常能量釋放,緊接而來將是毀天滅地的結果。

而之於個人,重新翻看201704月的談判風格,老師寫下:我會為了迴避衝突而乾脆離場。的確是這樣,只是相較於以前,現在比較不會害怕衝突,甚至有時會期待衝突,為了找機會鍛鍊自己面對衝突的抗壓力,當然還沒有進階到主動製造衝突,或者高段的操縱衝突。




回到《寒戰》,我仍然在琢磨的是……

非常時期、用非常方法VS非常時期,也不能用非常方法

我是劉德華派(咦)。

從前堅定認為──非常時期就是要用非常方法;結果與過程,當然是結果重要呀!不然過程標準、完美遵循SOP,最終產出極差的結果,那這些標準作業流程又有何意義?

這些想法正是犯了「用結果去證明過程」,當我只想著:才不管流程或規定,只要能解決問題就好,總是用「非常方法」救急,當救急成了常態,那何時才是「一般時期」?

怎麼有種橫豎都是錯?這正是多數人很難接受的「灰色地帶」,非黑非白,該怎麼拿捏這分寸?我也還在琢磨,看一部電影馬上就學會?當然不可能呀!頂多是在「自以為是」這點被打醒。


以禮待人、以理服人?

只能說從前被教育(馴化)的很好,從不懷疑「以禮待人、理服人」,如果有懷疑,也是懷疑對方有問題。

抱持「有道理=正確」,然後永遠搞不懂為什麼對方明明是人卻聽不懂O話,從頭到尾各種懷疑,卻從來沒懷疑過自己抱持著多麼可笑的想法。

你有道理=你是對的?現在回想不禁一身冷汗,為什麼我能自我感覺良好的活如此久,能平安活著真是我家小黑有保佑(咦)

***

一堂「看電影學談判」,不僅從「寒戰」看到談判拆解、還有向上向下平行管理、溝通技巧、衝突管理、人性與自我探索。

並非東拼西湊,有參加的人就會知道,這是一堂用一天全心全意參與、更需要用N倍時間去消化、理解。

能參加都是有幸,感謝談判大師願意開這麼一堂只用一次的課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